苏联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们(转)

发布: 2010-4-01 14:16 | 作者: admin | 来源: 湖南省星苗国际象棋俱乐部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国际象棋。国际象棋起源于公元2-4世纪的古代印度,起初名字叫“恰图兰卡”,梵语为“四样东西”之意。即兵、马、象、车,正好是古印度军队的四个兵种。随后传入波斯、阿拉伯地区,名字改称“沙特兰茨”,增加了王、后。公元十世纪传入欧洲,最终形成国际象棋运动。中世纪国际象棋为“骑士七艺”之一,成为上流社会教育的必修课。
为俄罗斯以及苏联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人是奇戈林(1850-1908)。他1881年参加国际比赛就名列前茅。虽然1889、1892年两次与斯坦尼茨争夺世界冠军均失利,但仍然是当时国际象棋顶尖高手之一,他所创立的多种开局、变例都成为现代开局理论的重要内容。他是国际象棋俄罗斯学派的奠基者,是最早强调战略战术、连珠妙手与局面弈法综合运用的棋手。在他之后,苏联世界冠军鲍特维尼克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形成了国际象棋苏联学派。
大家可能不知道,马克思国际象棋下得很好,棋风凶猛。列宁也是位国际象棋爱好者,甚至在逃亡、流放的情况下仍饶有兴致地思考报刊上的国际象棋排局。他深知国际象棋运动的巨大益处,把国际象棋称之为智慧的体操,并认为国际象棋运动可改变俄国人民酗酒、赌博的不良生活习惯。革命胜利后他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以及其后历届苏联政府都大力开展群众国际象棋运动,因此苏联国际象棋称霸世界就不难理解了。自1948年五强赛鲍特维尼克夺冠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王冠几乎就在苏联人手里传递着,只有1972年美国人菲舍尔击败斯帕斯基才暂时中断。战后女子世界冠军也几乎都是苏联人,直到1991年我国棋手谢军击败奇布尔达尼泽。
以下就在下所知,简单介绍一下苏联男子世界冠军们。
admin (2010-4-01 14:17:21)
战术组合艺术家-阿廖欣(1892-1946)


首先说明一下,苏联第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是鲍特维尼克。但是阿廖欣一直是俄罗斯人,后来才入籍法国,而且苏联人一直把他当成自己人,因此首先介绍他。



亚历山大.阿廖欣1892年10月31日出生于莫斯科。出身可不好,父亲是大地主、大贵族。自幼阿廖欣就“感觉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对国际象棋的渴望”(他自己的话),少年时代就钻研起国际象棋理论,熟读国际象棋文献,这往往是天才的表现,因为初学者大多最热衷于战术,对战略的领悟是以后的事,而对深奥的理论往往知难而退。



很快他在莫斯科以及全俄的赛事中崭露头角,1910年开始参加国际比赛,多有斩获,但由于年轻缺乏经验,成绩有些波动。但是在1914年初彼得堡国际比赛上,他出人意料地荣获第三,要知道,第一是当时的世界冠军拉斯克,第二是未来的世界冠军卡帕布兰卡,而阿廖欣还是一位不满22岁的法律学校在校生。


一战爆发后,阿廖欣参军入伍,但很快就因心脏病退役(他最终因此病丧生),当时他才20来岁,应该不会得什么冠心病,在下推测他可能患了心肌炎,甚至先心病,当然这些都待考。战后他心血来潮一度想从影并到加尔金电影学院听课,1920年5月却成了中央检察院的检察员,本身就是学法律的嘛,再加上聪明过人,破获多起复杂案件。当然他也没忘老本行,当年秋天参加苏维埃国家的第一届冠军赛,以不败战绩夺冠。当年冬天,他又被调到共产国际,任教育部秘书,客串翻译,谁让他精通三门外语呢?大家看看,他的经历够得上传奇吧?哪位棋手有这样丰富的社会经历?



传奇还未结束。1921年夏天他突然不见了,随后出现在柏林,参加起国际比赛了。一般认为他过于热爱国际象棋了,而苏联当时还百废待兴。不过在下猜想,可能他的出走还与当时苏联国内政治空气有关,但是在下没有看到什么文章能证实这一点。阿廖欣最终来到巴黎并入籍法国,继续参加国际比赛。最终于1927年在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把第三位世界冠军古巴人卡帕布兰卡请下宝座,战绩是胜6负3和25,成为第四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尽管1935年他以一分之差(胜8负9和13)把冠军让给了荷兰人尤伟,但于1937年他又痛快淋漓地把王冠夺了回来,因此有人说他只是把王冠“借”给尤伟戴了两年,期满就收回了,并一直保留终生。



他非常看好他的同胞,苏联的鲍特维尼克,认为能够把他击败的多半是此人。鲍特维尼克提出举行对抗赛,他同意了,但二战打乱了一切。德军占领了法国,他辗转颠沛流离于西班牙、南美、葡萄牙,好不容易熬到了战争结束,鲍特维尼克再次来电提出举行对抗赛,他欣然应允,这意味着他不但能重返棋坛,还能重返故乡。但是1946年3月24日,心脏病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最终被安葬在巴黎,苏联驻法大使、苏联棋手参加了葬礼。他死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位子空了,国际棋联组织了五强赛(本来是六强,法因拒绝参赛),鲍特维尼克一举夺冠,成为第六位世界冠军。而五强赛前三名都是苏联人,除了他还有斯梅斯洛夫(第七位世界冠军)、克列斯。

他入籍法国,但苏联人一直把他当做苏联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其实,他是唯一一位终生保留世界冠军王冠的人,这就够了。
admin (2010-4-01 14:18:03)
电气工程师-鲍特维尼克(1911-1995)


鲍特维尼克是第六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也是苏联第一位世界冠军,而且他还是电气工程师,拥有技术学副博士的学位。顺便说一句,从斯坦尼茨到卡斯帕洛夫共十三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里,几乎都是货真价实的大学毕业生,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斯坦尼茨和菲舍尔。不象我国,一入棋队就和文化课无缘。谢军的英语还是林峰总教练教的,北师大英语系硕士是咋得的还不好说呢。



米哈伊尔.莫伊谢维奇.鲍特维尼克出生于列宁格勒。他12岁才开始学棋,但是天才加勤奋,两年后就成为一级棋手中的好手(一级棋手再往上就是国家大师)。世界冠军卡帕布兰卡访苏,在列宁格勒的车轮战中,很快就栽在一位14岁中学生手里,他就是鲍特维尼克。1931年在第七届全苏冠军赛上他17局只输两局,昂然夺冠,时年20岁。1935年,鲍特维尼克就成为优秀的国际特级大师了,在多次国际比赛中,他的名次一直紧跟甚至超越拉斯克、卡帕布兰卡、阿廖欣、尤伟,他们分别是第二、三、四、五位世界冠军。他曾经用13步弃象在卡帕布兰卡这位太岁头上动土,要知道后者非常惯于临场找到应招,击退对方用几个晚上精心准备的攻势;他胜阿廖欣的那局使对方慨叹:只有一个对局超过了我,就是这局,因此同意和他举行对抗赛。但正如前帖所述,由于二战的爆发和阿廖欣的逝世,对抗赛未能举行。



阿廖欣走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国际棋联组织了六强赛,但法因对赛程安排不满拒绝参赛,六强赛成了五强赛,五强分别是他、斯梅斯洛夫、克列斯、尤伟、列谢夫斯基,比赛中他凶相毕露,3:2胜斯梅斯洛夫,4:1胜克列斯,3.5:1.5胜列谢夫斯基,3.5:1.5胜尤伟,提前三轮捧得王冠!



鲍特维尼克的世界冠军王冠不是从阿廖欣手里夺得的,但是他在15年的时间里证明了他米哈伊尔.莫伊谢维奇可不是浪得虚名。虽然1957、1960年王冠两次被自己的同胞兼晚辈和学生斯梅斯洛夫、塔尔夺了去,但均于次年回敬赛夺回。直到1963年,他最终败于自己的同胞彼得罗相,失去了桂冠。当年他54岁,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



其实又能怎么样呢?世界冠军的王冠恰似一块肥肉,多少如狼似虎的熬得通红的眼睛盯着?稍有闪失就得让人抢了去。更何况他老人家还有同样重要的事要做,作为电气工程师,他要从事科研,要为单位搞的电子计算机卡塞伊编写输入程序……



不当世界冠军又怎么样?归隐山林,得英才而育之岂不更好?年轻时能带出高徒世界冠军塔尔,老了闲下来就不能带出世界冠军卡尔波夫、卡斯帕洛夫?鲍特维尼克国际象棋学校是冠军的摇篮。



老人家故于1995年,在下是去年在爱国者国际象棋俱乐部论坛上听说的。奇怪的是,这样一位棋界泰斗辞世,我们的体育频道怎么没发讣告?连提都不提一句?什么大力普及国际象棋运动,全是胡扯。老人家在天有灵也会一笑置之,人家才不会计较呢。国际象棋发展史里程碑式的人物、苏联学派的奠基人会计较这个?
admin (2010-4-01 14:18:34)
徘徊在音乐和国际象棋之间的人-斯梅斯洛夫(1921-)


在1938年传统的莫斯科冠军赛上,一位17岁的中学生让许多大师纷纷落马,最终成为冠军(并列),并得到大师称号。苏联著名国际特级大师李连塔尔说道:我想不到会从还没有大师称号的无名棋手那里上了一堂如此深刻的战略课。这位年轻的棋手就是斯梅斯洛夫。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1921年3月24日出生于莫斯科,童年时代就和父亲学棋了,后来在同学的鼓动下,进入区少年宫国际象棋俱乐部学习理论知识,钻研战略战术,很快就脱颖而出。1941年苏联冠军赛上,他成绩优异,年仅20岁就获得特级大师称号,可以说前所未有。



在当时苏联棋坛上,鲍特维尼克如同太阳一般光芒万丈,万众景仰。而斯梅斯洛夫则有点象水星,总在距离太阳最近的轨道上旋转着。人们发现,他的棋风并不那么与众不同,标新领异,但是也邪门,在很多看起来稳和的残局里,他却总能利用微不足道的优势逐渐走向胜利。他的高超的残局功夫是苏联乃至世界国际象棋界公认的。


1948年五强赛上,他第一次向世界冠军冲击,仅次于鲍特维尼克,名列第二。1954年再次冲击,和鲍特维尼克打成平手(12:12),按规则卫冕冠军保住了王冠。顺便说明,国际棋联冠军对抗赛赛制多次更改,但大多采用24盘制,胜得1分,和得0.5,挑战者必须得分超过12.5分才能把老冠军赶下台。很多卓越的棋手栽在这个规定下,比如苏联著名棋手布龙施泰因1951年就差这半分与冠军无缘,抱恨终天,因为候选人赛相当残酷,“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极少有人能做到。不过斯梅斯洛夫顽强地等到了1957年,这一年他力克鲍特维尼克,下了22盘就得了12.5分(胜6负3和13),成为第七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斯梅斯洛夫曾说国际象棋是艺术高于竞技,构思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不意味着可以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不过国际象棋界还是把斯梅斯洛夫当做局面型棋手,想像力和创造力超常并在棋坛掀起惊涛骇浪的是塔尔。



1958年在回敬赛上,斯梅斯洛夫败于鲍特维尼克,失去了桂冠。有人说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害了他。是的,即使在他成为世界冠军时,音乐的诱惑仍使他对其五步一徘徊。他始终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其实仅凭第七位世界冠军的王冠,他已经不枉这一世了,不需要再有其它什么头衔了。



不过斯梅斯洛夫即使年过六十,仍是国际象棋战场上令人生畏的棋手。1982年他仍跻身世界冠军候选人赛八强,次年又闯入四强,62岁的老人披挂上阵,虽然没有成为挑战者(挑战者是卡斯帕洛夫),但仍令人敬畏。在下看过他执黑和卡斯帕洛夫的对局。卡斯帕洛夫占有优势,就走了那么一步软招,年过60的斯梅斯洛夫立刻抓住战机,以精确的反攻最终取得和棋,令人心惊胆战。


在下一直没有听到他的死讯,如果他还健在,应该有85岁了。
admin (2010-4-01 14:21:02)
“即兴作家”-塔尔(1936-1992)


第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斯坦尼茨之前的国际象棋棋手几乎都是战术组合型,就是尽可能寻找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杀招,计算得越长越好,弃的子越多越大越好,尤其著名的是安德森的“万古长青对局”,一个象,两个车,再加上王后都赔进去了,却用双马一象将死了对方。



斯坦尼茨不但是世界冠军,而且还是杰出的理论家。他开创了局面学派,就是根据局面-棋盘上子力位置特征在战略的高度上指导下一步行动,您不是爱多步连杀吗?对不起,我一点机会都不给你。于是许多当年横刀立马的高手纷纷落马,血的教训使大家明白,不讲战略一味愣冲的骑士时代结束了。但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强调了科学,往往忽视了艺术。就像足球,德国队四平八稳能夺冠,可就是不如巴西队踢得好看精彩。群众要求精彩和刺激,塔尔便应运而生了。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塔尔1936年11月9日生于里加。他7岁开始学棋,1953年开始参加重大比赛,第23届苏联冠军赛他并列5-7名,1957年第24届苏联冠军赛他涉险出线进入决赛,最终却得了冠军!要知道他当时只是个国际大师,他超过了8位特级大师,其中四位还是世界冠军赛的候选人!国际大师竟然成为苏联冠军,这可是第一次!外国记者都惊动了,新闻标题是:请记住塔尔!从此塔尔的4年开始了。在以后的苏联冠军赛和国际比赛上,他屡屡夺冠,1960年他以胜6负3和13的战绩战胜了他的老师鲍特维尼克,成为第八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塔尔的4年达到了顶峰,那年他23岁!。



塔尔一反局面学派的下法,在对局中大刀阔斧,尽情挥洒,不但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而且不断赢得胜利。可以想像,多年来水平如镜的国际象棋棋坛让他这么一搅,顿时掀起滔天恶浪。著名棋手拉戈津给他总结了几条“罪状”:1.力求先手不惜任何代价。2.使棋子相互协调,不受拘束。3.集中兵力对准敌方的王。4.用弃子的方法使局势骤变,这可能是最危险的武器。5.不怕不明朗的局面。而且人们发现,塔尔的弃子往往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是比赛可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容你多想,而双方都在时间恐慌中(就是必须在极短时间里走完规定的招数,许多高手往往都在这时走昏招)时塔尔最高兴了。



没办法,谁让上帝给了他一个聪明绝顶的头脑呢?他的记忆力惊人,能在不要记录棋盘的情况下,仅凭口述就能准确说出5-6年前的对局并评论;他会说俄、英、德、拉脱维亚语,只要在一个国家住几天,就能初步懂一点当地的语言;他能随机应变,什么即兴演说、录音采访、演讲后回答提问……别想让他张口结舌。



不过孙悟空到底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1961年回敬赛上,鲍特维尼克夺回了冠军,他评价说:塔尔的计算比我远和正确,我年轻时也比不上,但在多数对局中,我能使他这个优点不起作用。姜还是老的辣!


此后塔尔的4年就结束了,以后他的状态和战绩再也达不到这四年的水平了,就像江淹的五色笔被神仙收走一样而才尽了。总之,这四年他匆匆地来了,把棋坛搅得地覆天翻,又匆匆地走了。



塔尔的晚年是痛苦的。他生活习惯不好,抽烟,而且很厉害。他最终患上尿毒症,曾经三次手术,估计肾移植做了不止一次。1992年他永远地走了,享年56岁,任后人评说他的欢乐和辛酸。